關閉
樊錦詩:扎根大漠心系敦煌的國寶守護人
發(fā)表時間:2021-06-15來源:新華社

  新華社杭州6月15日電(記者魏一駿)初夏的江南進入梅雨季,杭州溽熱的天氣與大約3000公里外的西北敦煌迥異,但這兩座遙隔山水、看似毫不相及的城市卻因為一個人被聯(lián)系在了一起。

  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。1938年,祖籍杭州的樊錦詩出生在北京,自1963年大學畢業(yè)后,她便開始了與莫高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相守。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,莫高窟在1987年成為中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的遺產(chǎn)地,并逐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和利用的全球典范。

  經(jīng)歷過承受了戰(zhàn)亂和病痛的年少時期,1958年樊錦詩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(yè)。大學時期,老師宿白的一番話深深印在她的記憶中:一二十年后,誰能沉得下心,誰才能夠做出大的學問;一個社會一定要有人潛心做學問。

  樊錦詩與敦煌,初次結緣于1962年的畢業(yè)實習。盡管當時因為強烈水土不服而提前結束實習,但她總是說“敦煌是我的宿命”。

  當年的莫高窟幾乎與世隔絕,因為沒有現(xiàn)代交通工具,從莫高窟去一趟敦煌縣城要走大半天路。研究人員住土房、喝咸水,還要在洞窟里進行臨摹壁畫、保護修復、研究文獻等工作,條件非常艱苦。

  “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過、沒有動搖過,那是假話。敦煌和北京、上海相比,確實是兩個世界,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,我就感到孤獨?!狈\詩說,“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,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?!?/p>

  20世紀初,藏有5萬余件中古時期寫本的敦煌藏經(jīng)洞被發(fā)現(xiàn),隨后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的歷史牽動了學術界乃至全民族的神經(jīng),甚至有人說,“敦煌者,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”。

  在這樣的背景下,常書鴻、段文杰等老一輩敦煌人篳路藍縷,砥礪前行。經(jīng)過數(shù)十年的耕耘,我國學者在敦煌歷史、語言文字、文學、考古、藝術、宗教、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學科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,“敦煌在中國,敦煌學在外國”的局面已經(jīng)被徹底扭轉。

  樊錦詩曾說過:“守護莫高窟是值得奉獻一生的高尚的事業(yè),是必然要奉獻一生的艱苦的事業(yè),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奉獻的永恒的事業(yè)?!彼@種“擇一事、終一生”的精神不斷激勵著一代代學者。

 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黨支部書記、研究館員王東依然清晰記得8年前初入敦煌研究院的情景,“樊院長講述老一輩敦煌人的研究歷程讓我熱淚盈眶,正是他們堅守初心的指引,讓我深深理解了‘堅守大漠、甘于奉獻、勇于擔當、開拓進取’的莫高精神的內核?!?/p>

  “在樊錦詩身上,我看到的是信仰的光芒,作為敦煌學專業(yè)的學生,我將秉承莫高精神,潛心學術,推動學科不斷發(fā)展,為學術研究的進步積極貢獻青年一代的力量?!闭憬髮W古代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段錦云說。

責任編輯:王欣舒
【糾錯】
  1. 字號加大
  2. 字號減小
  3. 打印
中國精神文明網(wǎng)網(wǎng)站©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