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行善者的困境
發(fā)表時間:2014-07-21   來源:人民日報

  有針對性地幫行善者解決困難,是對善舉最大的褒獎

  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劉小軍和姚文菊夫婦,救助了北師大法學教授李?;?。為表彰善舉,北師大獎勵其5萬元。起初,他們推辭了,理由也簡單,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,還是把錢留給教授治病吧。

  這些信息,大家都知道了。可是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劉小軍和姚文菊是在怎樣的家庭現(xiàn)實下,推辭這筆獎金的。

  一年收入不過5萬元,即將退休卻很可能無法領取養(yǎng)老金,兒子不能在北京高考又被老家的高中擋在門外。應該說,這筆獎金對于這個在京漂泊十幾年,面臨種種困境的家庭而言,算得上雪中送炭。

  即便如此,劉小軍和姚文菊還是想推辭,話語充滿謙虛:這只是一件小事。頂著巨大的生活壓力,劉小軍夫婦仍舊愿意堅持最質(zhì)樸的道理,遵從最自然的想法。

  然而,救人者的困境,不應該被忽略。大多數(shù)媒體在報道中僅僅是不厭其煩地重復他們施救教授的過程,讓這對年過半百、每天高強度工作的夫婦,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著相同的救人細節(jié)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他們的善舉成為供媒體過度消費的“新聞資源”。很少有人愿意坐下來聽聽他們背負的生活重擔,哪怕設身處地地問一句:你們過得好嗎?

  好人應該有好報。所謂好報,不僅僅是捧上一束鮮花、送上一紙支票,將其驟然置于聚光燈下,而等到有新的好人出現(xiàn)時,就立即將他們冷落一邊。好人不是同質(zhì)化的標簽,而應該被還原成實實在在的個人。行善者解除了他人的困境,而他們自身的困境同樣需要關注,他們的內(nèi)心同樣需要關照。

  因此,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在對待好人和善舉時,應該杜絕快餐式消費的心理。制度設計上也應對見義勇為者進行適當鼓勵。

  我們不提倡為獎勵救人,但要重視制度的引導作用,讓行善者得到榮譽,免除憂患。社會各界不妨有針對性地幫其解決解決困難,這是對善舉最大的褒獎,也是對社會最好的示范。(大米)

上一篇:
  • 已是第一篇

下一篇:
責任編輯:王文宇
在線評論
用戶昵稱:   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    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……
驗證碼:           查看評論
留言文章地址:http://comment.wenming.cn/comment/comment?newsid=2071756&encoding=UTF-8&data=AB-czAAAAAcAAE5cAAAAAQAY5YWz5rOo6KGM5ZaE6ICF55qE5Zuw5aKDAAAAAAAAAAAAAAAvMC0CFQCSAftF60QnyI9TbEh_R0jCIRnK9QIUd_o64Mq90JslwfHEgB4so3Wxqi8.
留言查看地址:http://comment.wenming.cn/comment/comment?newsid=2071756&encoding=UTF-8&data=AB-czAAAAAcAAE5cAAAAAQAY5YWz5rOo6KGM5ZaE6ICF55qE5Zuw5aKDAAAAAAAAAAAAAAAuMCwCFEjWI9g3soujdOjs_ju2AN3xx1gzAhQiv-WiZjXoMQoYMWTnr8QUzJBdqA..&siteid=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