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“中國話”說世界的事
發(fā)表時間:2014-07-23   來源:光明日報

  近來翻讀新近出版的《建筑院士訪談錄——張錦秋》一書,其中張錦秋談及自己的建筑創(chuàng)作遵循著天人合一、虛實相生、情景交融的傳統(tǒng)空間意識,并且介紹說外國建筑理論也談空間,談場所感、場所精神,它們與中國的建筑理論有相通的地方,“但我是用中國的語言來表述這些美學的規(guī)律或者設(shè)計的理念,我覺得我不需要用外國語言、外國理論來說,或去跟外國的什么空間理論掛上鉤來說明我的正確性”。這樣的學術(shù)姿態(tài),令人欽佩。

  對西方話語體系的癡迷甚至膜拜,是當下中國學術(shù)領(lǐng)域的一個集體性迷失,并且是沉溺已久的痼疾。探討中國的學術(shù)問題,總是企圖到西方話語體系之中尋覓學理上的依附,作為自己立論的準則,并甘之如飴,奉為圭臬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“中國話”與之有差異,立馬揮棒斥為“非科學”或“不成熟”,而不去細致剖析兩者之間的差異,是不是也有“相通的地方”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學術(shù)研究是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運轉(zhuǎn)規(guī)律的探求,進而發(fā)掘其中潛藏的“秘密”。有的秘密是共性的,是普遍性的基本規(guī)律,是“世界的事”。不同語境下的科學研究,往往能各自觸摸到此中的“真意”,只是在表述上刻下各自的烙印,并不存在涇渭分明的“對”與“錯”。盲目地將西方話語體系“供奉”若神明,其結(jié)果常常是忘記了自己姓甚名誰。

  更令人擔憂的是,不少學人對“中國話”缺乏基本的自信,碰到新的學術(shù)性問題,不愿或者不敢用“中國話”去進行詮釋與探究,而是期望西方學者出面進行解釋,渴望那種“一言九鼎”般的召喚。一旦人家有風吹草動,這邊立馬歡呼雀躍,隨后的日子,“言必稱希臘”。新中國電化教育奠基人南國農(nóng)說過,當初有西方學者對“教育技術(shù)”的概念進行了初步界定,翻譯成中文共計39個字,結(jié)果迅疾地在中國被視為不容置疑的“至尊”定義,圍繞這39個字撰寫的各種論著一時“井噴”般冒了出來。老先生嚴肅地指出這是“西方中心主義”和依附心理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

  當然,提倡說好“中國話”不是鼓勵偏安一隅自我欣賞、自說自話,也不是倡導機械地照搬老祖宗的只言片語?!爸袊挕币矔r常有其局限之處,需要與現(xiàn)代語境相銜接,切入當代的肌理,重新喚醒內(nèi)在的激情與蓬勃的活力。如同張錦秋所言,“我們在建設(shè)中要繼承發(fā)揚的是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建筑文化,但建筑的功能、科學技術(shù)手段甚至某些審美意識都應(yīng)因時、因地、因題而有所發(fā)展創(chuàng)新?!边@個時候,就要敞開胸懷,去充分地交流,謙虛地借鑒?!爸袊挕睉?yīng)該是一汪活水,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,關(guān)鍵是不隨波逐流,清晰地知道源頭在哪里,要流向何方。(王國平)

上一篇:
  • 已是第一篇

下一篇:
責任編輯:項麗
在線評論
用戶昵稱:   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    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……
驗證碼:           查看評論
留言文章地址:http://comment.wenming.cn/comment/comment?newsid=2076862&encoding=UTF-8&data=AB-wvgAAAAcAAE5cAAAAAQAh55So4oCc5Lit5Zu96K-d4oCd6K-05LiW55WM55qE5LqLAAAAAAAAAAAAAAAvMC0CFQCHounn5DlxdlFmDzPTStjTa5fGZwIUFKxkkeCyhqS0a0s__c6-WmlE8CY.
留言查看地址:http://comment.wenming.cn/comment/comment?newsid=2076862&encoding=UTF-8&data=AB-wvgAAAAcAAE5cAAAAAQAh55So4oCc5Lit5Zu96K-d4oCd6K-05LiW55WM55qE5LqLAAAAAAAAAAAAAAAvMC0CFQCS83w5Rx27CesoJZDLuRFoUsJbfQIUTrnkfd3U_ysVGx-SQmjxN4q1JxE.&siteid=7